-
全国铁路货运量稳步提升。近日,国家铁路局发布数据显示,前7月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30.10亿吨,同比增长2.2%,其中7月发送4.52亿吨,同比增长4.5%。 国家铁路方面,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国铁集团”)发布数据显示,前7月,国家铁路发送货物23.31亿吨,同比增长3.3%,其中7月发送3.51亿吨,同比增长5.1%。 当前,全国铁路与国家铁路货运量均显示增长,且国家铁路货运量增幅高于全国铁路。同时无论是全国铁路,还是国家铁路,货运量增幅都在加快,创历史同期新高,显示出当前全国铁路货运形势继续向好。 西煤东运主干线大秦铁路(601006.SH)运量回升。根据大秦铁路方面发布的数据,前7月大秦线累计完成货物运输量2.21亿吨,同比减少1.2%,其中7月,完成货物运输量3179万吨,同比增长5.4%。上半年,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减少2.2%和增长5.3%。 国铁集团方面称,前7月,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1.96亿吨,其中电煤8.16亿吨,矿建材料、冶炼物资、粮食运量同比分别增长13.6%、8.2%、12.7%;“公转铁”方面,前7月累计签订物流总包合同运量12...
-
记者从中欧班列(沈阳)集结中心获悉,截至目前,从此出发驰骋新丝路的“钢铁驼队”已累计往返开行1700余列,运输货物突破13万标准箱,服务国内外企业超2000家,年均进出口货值逾10亿元,开行数量持续领跑东北,并跻身中欧班列全国十五强。 支撑班列庞大运力的是集结中心日益完善的枢纽骨架。据了解,历经两年多建设发展,中欧班列(沈阳)集结中心已形成3000个标准箱位的堆存能力,每年可支撑1500列班列作业需求。“一列牵动、多城联动”发展格局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,班列网络连接满洲里、绥芬河、同江等六大口岸,可延伸至波兰、西班牙、德国等20余个国家50多座城市。 独特的空间设计也让该中心脱颖而出。其全国首创将铁路作业线直接嵌入海关监管区域内,较常规操作减少一次集装箱装卸和短驳作业,平均每箱节约成本约300元,累计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460余万元。如今东北三省的机电设备、长三角的电子产品、珠三角的医疗器械都已在此集结,承运商品种类已突破5000种,涵盖商品车、医疗器械等十大门类。 来源:上海证券报&mid...
-
8月16日,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,一列载有休闲鞋、服装等货物的中欧(厦门)班列从厦门国际物流港缓缓驶出,标志着中国首条自贸区始发的中欧班列已开通10周年。 据厦门海关统计,10年来中欧(厦门)班列累计开行1378列,载货12万标箱,货值逾355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货物种类覆盖电子、机械、日用品、生物医药等超千种。自2015年8月16日首列开行以来,中欧(厦门)班列已从最初的单一线路扩展至7条线路,辐射13个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30多个城市,相比国际海运可缩短10至20天运输时间,为电子信息、光伏组件等“中国制造”出口欧洲大陆提供了更加高效畅通的物流方案。同时俄罗斯的木材、比利时的聚乙烯等货物也循着铁轨来到中国,实现了双向奔赴的贸易繁荣。 “作为班列最早运营平台之一,我们很高兴见证了中欧(厦门)班列的不断成长。”厦门国际班列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陈鹭超回顾中欧(厦门)班列发展历程,感受深刻。“一开始,班列装载的主要是服装、陶瓷等小商品,现在,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汽车等各种高附加值产品源源不断加入。”作为...
-
8月7日,一列满载希望的“钢铁驼队”——中欧班列从成都铁路枢纽城厢站鸣笛启程,它将跨越千山万水,最终抵达比利时安特卫普—布鲁日港。这一趟旅程,不仅是货物的运输,更是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生动写照,标志着成都国际班列辐射境外城市增至126个,彰显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与蓬勃活力。 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,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举措。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挑战的背景下,它以稳定、高效的运输方式,为中外企业搭建了可靠的贸易通道。此次从成都出发的班列,搭载的55柜货物,涵盖了众多领域,将满足沿线国家民众的生活需求和企业的生产需要,有力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与发展。 成都国际班列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大,是中国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的有力见证。从最初的几个境外城市,到如今覆盖126个,这一数字的背后,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不断深化合作、增进互信的成果。它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共享中国发展的机遇,也让中国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,实现互利共赢。 同时,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,也为区域经济合作注...